新一轮《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14-2017年)》近日正式发布,其主要目标是推动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生物医药的“三个中心”,即高端产品制造中心、商业中心、创新研发中心。   根据这份计划,到2017年底,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要实现经济总量3500亿元,其中制造业产值1500亿元,商业销售收入1700亿元,研发服务外包收入300亿元。根据当前发展状况,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,该产业必须保持两位数增长。   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质量、加快培育企业创新主体、增强产业创新能力,是未来几年上海的基本思路。根据昨天发布的计划,上海将集中资源,培育行业领军者—到2017年,形成1家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旗舰企业,3家年产值逾100亿元的制造业龙头,2家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的商业龙头。同时,在新产品方面,要培育18个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重大产品、研发50个新药(包括5个一类新药),推动50个高端的三类医疗器械上市。   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表示,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具备加快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基础,但仍面临诸多挑战。目前,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兼并收购加快,国内各省市纷纷加大发展力度,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。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必须集聚资源,突出重点,发挥优势,坚持走高端和国际化的道路。   为实现目标,上海确立了几个重点任务,首当其冲的就是优先发展高端产品,包括生物制药和高端医疗器械。对化学药和现代中药,上海的发展思路分别是“提升发展”和“继承发展”。在医药商业和研发服务外包领域,上海明确提出打造“全国生物医药流通中心”和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外包中心”。   作为实现计划的保障,上海将积极推动生物医药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化、市场化的方式,整合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。   为推进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,《行动计划》明确提出,鼓励本市公立医疗机构采购国产医疗设备与器械,提高国产设备的配置比例,完善价格管理和医保政策。   据了解,自2009年以来,上海共获国家一类新药生产批文4个,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批文30个,双双位居全国第一。过去4年,上海科学家在《自然》、《科学》、《细胞》等顶级学术杂志及其系列期刊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占全国的1/4。这都是支撑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自主创新、跨越式发展的基础。   “上海创造”将为健康带来什么?   昨天发布的《行动计划》提到了一些上海将重点发展的医疗创新方向,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不完全梳理。   化学制药:推进靶向肿瘤创新药物和新制剂的产业化,加快开发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的新产品.   生物制药:大力发展抗肿瘤、抗类风湿等抗体药物,加快研发治疗性基因工程疫苗,推动抗肿瘤和治疗心衰等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产业化,探索核酸药物、干细胞等前沿技术创新.   现代中药:推动心脑血管治疗和清热解毒等创新中药的临床和产业化研究,开展名贵中药材的人工替代品研究.   医疗器械:加快高端医疗影像和诊断、微创植入器械、精密治疗和康复等产品研发,包括3T磁共振、64排CT、心脏起搏器、生物瓣膜等.